近日,多個灌漿期小麥被收割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提及,青麥以每畝1500元(人民幣,下同)左右的價格被收購,用于制作青貯飼料。對此,有農業專家表示,用小麥做青貯飼料并不合適。
整片綠油油的小麥被收割機割倒,有的小麥青苗已經結穗……“小麥馬上就要成熟了,給多少錢這都是在浪費糧食,太不道德了。”不少網友透過視頻看到青苗被毀而嘆息,并憂慮“會危害國家糧食安全。”
青貯飼料,指的是青綠飼料經控制發酵而制成的飼料,最常見的是青貯玉米。有養殖戶稱,收購一畝青貯玉米的價格通常為1200元到1300元?,F在的小麥才剛開始灌漿,沒多少營養,只是一種草,且一畝小麥的生物量也就一噸多,1500元買一噸草成本太高。
官方排查:確保顆粒歸倉
“小麥做飼料的轉化價值不如玉米,生物量也不比玉米高。作為青貯飼料售賣,也不存在價格優勢。”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對大公報表示,俄烏沖突以來,全球化肥農藥價格大漲,加之疫情令飼料運輸成本上升,導致部分企業玉米儲備不足,從而出現臨時性的小麥青貯增加,“只是臨時性的權宜之舉,不可能是大規模的,不會影響國家糧食安全。”胡冰川表示,要樹立大食物觀,不能將一切都口糧化。此外,他還建議相關部門對部分自媒體夸大事實予以澄清說明。
針對網上流傳的“割青麥作飼料”短視頻,農業農村部10日回應稱,已全面排查毀麥開工、青貯小麥等各類毀麥情況,一經查實,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相關司局負責人強調,當前小麥豐收形勢來之不易,當珍惜成果,中國人的飯碗大家一起端。
近日,農業農村部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全面排查毀麥開工、青貯小麥等各類毀麥情況,對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處理一起。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指導各地持續強化小麥后期田管,落實“一噴三防”全覆蓋等增產措施,提前組織好跨區機收,確保顆粒歸倉。